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原創(chuàng)專欄

技術沉淀與用戶價值的雙重突圍:漢德新能源車橋的崛起之路

日期:2025-05-12     來源:卡車之友網原創(chuàng)     作者:李曉川

當全球商用車行業(yè)在新能源賽道上加速競逐時,一組數據揭示了中國企業(yè)的突圍軌跡,據媒體報道,截至2025年4月底,漢德車橋新能源產品累計銷量突破10萬根,這一數字不僅是全球所有競爭對手總銷量的三倍,更以年底預計16萬根的規(guī)模,在電驅橋領域劃出一道難以逾越的“中國高度”。
 

shoutu-600.jpg

 

從2010年承接國家863計劃開發(fā)首款輪邊電驅橋,到如今產品出口海外市場;從單一場景試水到覆蓋輕卡、重卡、客車及工程機械的全領域滲透,漢德車橋用16年的技術沉淀與場景化創(chuàng)新,破解了新能源重卡“高能耗、低可靠性、維保成本高”的行業(yè)困局。在這場轉型中,每10萬公里為用戶增收2.6萬元的硬核數據,不僅重塑了商用車價值鏈,更讓全球看見中國制造從“規(guī)模優(yōu)勢”向“技術主權”的躍遷。  
 

翻開漢德的技術圖譜,兩條脈絡清晰可見:一條是57年傳統車橋制造經驗的持續(xù)跟進,另一條是對新能源賽道的前瞻布局。2014年全系列集成電驅橋的開發(fā)完成,標志著這家企業(yè)開始構建從控制器、電機到車橋的深度耦合體系。這種技術基因在漢德雙電機電驅橋上得到極致展現,作為全球首款搭載800V+碳化硅電控系統的商用車橋,其43000Nm峰值扭矩與94%的系統效率,將重卡電驅技術推向新維度。
 

1.jpg

 

更關鍵的是,與傳統路線相比,雙電機協同驅動方案帶來的500kg減重突破,讓400度電的新能源重卡可多裝載半噸貨物,直接轉化為用戶的運營收益。而在可靠性層面,超過100項臺架驗證與30萬公里極寒極熱測試,配合超1000萬公里實際運營數據的反饋迭代,將電機高轉速導致的故障率降至到幾乎忽略不計。
 

這種技術突破絕非實驗室里的孤芳自賞,而是深度融入中國物流場景的解決方案。在西北煤炭運輸線上,HDE13t油冷多擋電驅橋的雙檔位設計,既能以520kW功率應對山區(qū)坡道的扭矩需求,又能在高速公路切換至600kW高效模式;在港口倒短運輸中,HDE11.5t水冷電驅橋通過能量回收與低摩擦技術,使513度電重卡單次續(xù)航增加40公里,相當于每年減少120次充電頻次。對于運輸企業(yè)而言,這種“一橋多用”的適配性,不僅降低車隊管理的復雜度,更將維保成本巨幅壓縮。某物流公司的運營賬本揭示得最為直觀:5%的整車減重帶來每次500公斤額外運力,30萬公里長換油周期減少6次進站,配合終生免維護輪端,每10萬公里綜合收益增加2.6萬元。而這,恰好解釋了為何在新能源重卡滲透率不足15%的市場環(huán)境下,漢德電驅橋卻能斬獲如此之高市場份額的重要原因。  
 

2.jpg

 

如果將視角拉至產業(yè)鏈層面,漢德的競爭力更體現在生態(tài)體系的構建。從輕卡電驅橋50kg的極致減重,到重卡領域80萬公里換油周期的技術承諾,其背后是材料工藝與制造能力的雙重突破。而在維保體系重構上,漢德推出的前橋12萬公里、后橋30萬公里差異化保養(yǎng)方案,正悄然改變商用車后市場規(guī)則——當競爭對手還在推銷“兩年六次保養(yǎng)套餐”時,漢德用戶已實現三年不進站的運營自由,這種顛覆不僅降低TCO(全生命周期成本),更將車橋從“損耗件”重新定義為“價值創(chuàng)造單元”。  
 

市場是最誠實的投票者。在輕卡電驅橋領域,漢德以超70%的占有率掌控半壁江山;在重卡賽道,漢德同樣以高占有率形成引領,從斯太爾輪減橋時代的“萬年橋”傳說,到新能源時代的“萬用橋”神話,漢德始終將可靠性作為產品哲學的基石。當行業(yè)為電池續(xù)航焦慮時,漢德選擇在傳動效率上做減法:94%的系統效率看似只比行業(yè)平均水平高出4個百分點,卻能讓每度電多跑更遠的路程;當友商追逐大馬力參數時,漢德在輕量化領域做加法:500kg的降重不僅抵消電池自重,更開辟出新的盈利空間。這種“反共識創(chuàng)新”,恰恰印證了漢德對商用車本質的洞察:在運費每噸公里不足0.3元的微利時代,用戶需要的不是炫技,而是每一克重量、每一度電、每一次保養(yǎng)都能轉化為真金白銀的極致效率。  
 

3.jpg

 

站在新能源產品銷量已超10萬根的門檻回望,漢德車橋的崛起揭示了一個本質規(guī)律:新能源商用車的競爭絕非簡單的動力形式替換,而是基于場景理解的技術重構。當碳化硅電控系統遇上軍工級制造標準,當拓撲優(yōu)化算法碰撞出終生免維護承諾,這家中國企業(yè)正用最硬核的方式證明——在車輪與地面接觸的最后一個傳動節(jié)點,藏著改寫全球商用車格局的密碼。而這條從西安走向世界的新能源車橋之路,或許正是中國制造從“成本優(yōu)勢”向“價值輸出”轉型的最佳注腳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

  • 【責任編輯:徐新建】

驗證碼:
免責聲明
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"原創(chuàng)"的所有稿件、圖片和音視頻,版權均屬本網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必需獲得本網的書面授權才可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的復制發(fā)表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;
② 本網非原創(chuàng)稿件來源于客戶供稿或網絡,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發(fā)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,請及時向本網書面反饋,并提供身份證明、權屬證明及詳細的侵權情況證明,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,會盡快移除被控的侵權內容。
不良信息舉報 頻道信箱 給我們提意見 新版首頁上線
關于我們 | 服務條款 | 廣告服務 | 招聘信息 | 聯系我們 | 網站導航
版權所有 北京卡車之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卡車之友網站 京ICP備12046180號-1

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7546號